入静飘化功
刘天君
摘自《气功入静之门》,南天紫云整理
飘化功是专为修习入静而设立的。它的创立既融汇了多种功法中入静操作的技巧,又是许多人练功入静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高。
飘化功的特点是操作过程的科学性较强,它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根据对入静机理的科学探讨而设计的,简明合理,不易出偏差,同时又便于自学。此外,飘化功简单而又有一定深度,既可以作为入门功夫,又可以在入门的基础上继续研习,步入高级气功境界,故适合于各种水平的练功者修习。此功种男女皆宜,青年人、老年人,身体强健或体弱多病者均可习练。
关于本功种的操作机理以及练功效益,可以参阅正文“入静的机理”和“入静的效益”等章节,这里不再重复。以下主要介绍它的设计思想及操作程序。
一、设计思想
飘化功是通过诱导和体验机体的飘化过程而达到入静目的的一个功种。“飘化”一词既是此功种中作念的意念目标,又是此功种所要达到的入静境界。
飘化境界其实就是恬憺虚无和物我两忘境界。但飘化比恬憺虚无和物我两忘通俗,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感受,相比之下,恬憺虚无和物我两忘显得抽象古奥。因此,选择“飘化”作为意念目标,既有诱导入静高层境界感觉的效果,又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以飘化作为意念目标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它可以具有多重诱导作用。飘化作为一个词语,它是抽象的;作为一种描述,它是形象的;作为一种感受,它又是具象的。换言之,它既可以是概念,又可以是表象,同时还可以是物象。所以,用它来作为意念目标是再理想不过了。以飘化的意念目标来诱导感觉,比意守丹田或意在海边都来的直接,而且准确。可以说是简洁明快,效率高而效果好。
“飘”和“化”是这一功种的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
“飘”是初级阶段。飘的阶段是身心合一的阶段。本书“入静的境界”一章中“入静的层次”一节里所介绍的入静前三个层次,即松静阶段、动触阶段和快感阶段的各种感受,均将在此初级阶段中出现。
从身心关系的角度看,练功入静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感受,愉快的也好,不愉快的也好,都是身心尚未合一的表现。因为在练功入静过程中,心的向往是恬憺虚无,物我两忘,并不是形形色色的感受。只有待这种感受全部消失的时候,心所向往的恬憺虚无才能通过身的切实感受而体现出来,心之所愿才化为现实,故只有此时身心合一才能实现。
飘化功中在“飘”的阶段中,心所向往的是飘,意念目标是飘,待在这个意念目标的诱导下,整个机体都感受到飘时,身心就融合了,统一了。此时只觉得周身轻清飘缈,如一缕烟霞,如一片白朵。身心无拘无束,欣喜快乐。遍身毛孔开合自如,形体只有依稀自知。口鼻的气息出入已近乎于停止。此时身已失重,但尚未失形。
“化”是高级阶段。化的阶段是天人合一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正文“入静的层次”一节中介绍的“虚无阶段”。虚无阶段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阶段。
练功至飘的阶段达到了身心合一,身心合一的机体是健康纯净的,轻盈飘缈的,渐渐的,在这飘缈之中,会感到宇宙仿佛有一种特殊的磁力一般,要吸引这纯化了的身心进一步回归于自然,这时天人合一的趋势就显现了。身心的感受便由“飘”转向于“化”。既然要天人合一,形体就要消失。“天”是什么呢?天便是宇宙自然之气,形体只有“气化”,才能与天融化为一体。故此时的操作便是不断充盈内气,使形体“气化”。于是,形体越来越轻,其轮廓越来越不分明,最终内外气交融而连成一片。故“飘”与“化”在感觉体验上的根本差别就在于:飘只失重而不失形,化则既失重又失形。
化的境界还会继续深入,身体“气化”了,若有若无了,呼吸亦渐如此,内外气都连成一片了,还用得着呼吸吗?在此身心、意气高度合一的境界,调身和调息都趋于停止了,这便意味着调心也趋于停止。于是,到了飘化功的最高层次,三调的操作几乎全部都停止了,无念、无息、无身,这便是“三无”境界。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一切似乎都已经停止了,但一切又在进行;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存在了,但一切又都昭然分明。这些话似乎十分矛盾,但那个境界就是这样,这也是表达的困难吧。
完成了飘化功两个阶段中所有层次的修习之后中,并不意味着已经到达了练功入静的绝对顶点,在“化”的最高层次之后,仍有极其广阔的前景。例如,人体潜能的开发,各种特异功能的出现,大都要在飘化之后但那已经超出飘化的范围了。
由此可见,飘化功是一个指路入门,引人步入气功高层的功种。
二、操作方法
-
调心
首先遵循入静调心操作感觉诱导三个阶段的顺序,从构筑“飘”的意念开始。可以默念“飘”的字音,以此排除杂念,同时能此诱导机体产生飘的感觉。如果觉得默念一个字不方便,可以随自己的习惯加几个字,例如“飘起来”、“身体飘起来”等等,或想象身体飘浮于大气中的景象,想象身如白云,身如气球等,以构筑形象的意念目标。总之,意念的中心内容是飘,具体构筑时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习惯选择不同的方式,只要利于排除杂念和诱导飘的感觉产生,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构筑的各种“变形”意念目标皆可采用。当飘的感觉产生后,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一般大都是整体的,但可能不均匀,有的局部感觉强,有的局部感觉弱),都应该继续诱导,使之加强、扩大。而待飘的感觉稳定后,应及时舍弃飘的意念目标(无论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由思维直接操作飘的感觉,进入飘的感觉运演阶段。
在飘的感觉运演阶段之初,主要还是不断扩展、增强、稳定和协调飘的感觉。原来是局部的飘要逐渐扩展为整体的,原来是重滞的飘要逐渐过渡到轻松的。原来的时飘时不飘要逐渐转化为持久的,原来是不均衡的飘要逐渐演变为均衡的。经过这样的运演,整体的轻飘感会越来越强。待到双脚已似无根(站式),臀部已似空悬(坐式),身体已觉完全无重量,形体感也逐渐模糊的时候,便可转入“化”的操作了。
由飘到化的转折是渐变的过渡,在操作上,一方面继续加强飘的感觉,使身体越来越轻,一方面继续淡化本来就已模糊的形体轮廓,使它逐渐消失。这时既要调息又要调心,调息的目的旨在通过呼吸(此时已极为深、长、柔、细)更进一步充实和发达内气,且使之向外弥散;调心的目的旨在消除体内外界限,使内气与宇宙之气融为一体。此时也可以用“飘化”、“溶化“等词语,或通过想象身体溶化于大气之中的景象等方法来诱导“化”的感觉体验产生。一旦形体的界限打破了,身心便获得了一种无可比拟的解脱感,其轻松、舒适和愉快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种极清淡悠远的幸福感,足能使世间任何快乐暗然失色。
初进入这一境界,形体的轮廓虽也消失,内外之气已经融合,但原属于形体部分的气可能还比较“浓”一些,与宇宙之气的融合还不够平衡。另外,意念也比较重,愉快的情绪还能有充分体验;体呼吸尚依稀可辨。此时当继续进行感觉运演,使形体之气与宇宙之气逐渐均衡,取得一致的“浓度”,于是,天人合一的程度便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步操作主要是淡化形体部分的气感,使之与体外的气感相当。这便应当加强内气弥散的操作,使内气充分扩展,弥散的越来越远,远至与整个宇宙同一,而且是均匀地同一。由于此时意气早已合一,内气弥散的操作和意念飘化的操作是统一的。意念化至无限遥远之时,气之弥散也就无限遥远了。
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充分实现之时,身心与宇宙已经完全的、均匀的融合在一起,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和宇宙同样无限广阔,无限永恒。此时应继续操作,向忘我之境,即物我两忘之境(我与物已同一,忘我即物我两忘)迈进。操作的内容就是淡化一切感受,幸福感也好,融合感也好,广阔和永恒的时空知觉也好,一切都应无限淡化。渐渐地,一切都没有区别了,幸福、融合、广阔、永恒都是一回事,它们都合一了,淡漠了,消融了。于是,恬憺虚无之真境便到来了。其实,连“恬憺”也似乎多余了,恬憺就是幸福感,它已经消失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虚无”,是历历孤明之虚无,即虚明,也就是清净的本心————一尘不染,无尘可染,尘无可染的本心。
最终意念活动还有吗?答曰:似有似无,多在于无,时有时无,多在于无;无无亦无也。
-
调息
关键是始终要顺其自然,无须人为造作。只要在飘化的意念目标统领下,轻松、平稳地呼吸,就能够逐步地实现出入气息的深、长、柔、细,且由日常的胸式呼吸过渡到体呼吸。
在飘的阶段,呼吸的形式会逐渐从自然胸式呼吸向胎息的初级阶段(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过渡,与此同时,气息的深、长、柔、细也同步向前发展。由于呼吸的操作直接关系到内气的生化运行,随内气活动的需要,呼吸之气会自然逐渐下沉,一步步趋向丹田,在丹田生根,形成丹田呼吸。丹田呼吸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飘的阶段中所进行的飘的感觉运演,需要以丹田呼吸为基础。丹田之内气将在呼吸的诱发和推动下不断成长壮大,向四外弥散,引起飘的感觉。待内气已均匀弥散周身,仿佛整个身体都是丹田,整体身体都随而开合的时候,丹田呼吸向体呼吸的转化之时就到来了。
在化的阶段之初,丹田呼吸正在向体呼吸转化,这转化无须强求,可以自发实现。丹田呼吸最初向体呼吸过渡时,丹田这个呼吸支点还存在,只是呼吸的通道已不经过口鼻,气息直接由周身毛孔向丹田聚散;口鼻与周身毛孔气息出入并存的现象也可能发生。接下去,丹田这个呼吸支点将逐渐淡化、消失,气息自周身毛孔的出入将不再聚散于丹田,而是绵绵密密,均匀布散于周身了,呼吸的节律性也因此而消失。它的消失是由于呼吸的节律周期越来越长而造成的,当呼吸的节律周期长到无限的时候,节律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了呼吸支点,没有了呼吸节律,以口鼻为气息出入通道的外呼吸会完全停止下来,而遍体出入自如的体呼吸则仍在进行,且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在使形体之气与宇宙之气融合的全过程中,体呼吸都存在,但逐渐减弱,直至内外之气已经充分融合,“浓度”也已经均等,形体感完全消失之时,它才会消失。
最终还有呼吸运动吗?请参见“调心”之最后一段话。
-
调身
站式、坐式、卧式均可,可以根据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随意选择但初学能站、坐式为好,卧式容易睡着。
整体姿式的一般操作要领可见正文“入静的操作”一章,这里不再重复。
若取站式练功,除操作要领中谈到的头部正直,松肩坠肘,含胸拔背,伸腰沉胯,两脚平行等内容均应给予充分注意之外,还要注意双脚必须要站平稳。站时应看看脚下地面是否平整,不要一脚高一脚低,若脚下有较大的石子应移开。这是因为飘化功的初级阶段允许身体轻徽晃动,若站立不稳,脚下无根,容易晃动过大甚至摔倒。
在飘的阶段,站式或坐式中,手臂的姿式可以作抱球、扶按状,也可以伸向两侧,作展翅状,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舒适程度自由选择。姿式作好之后,还可以轻轻摆动,能增加身体的轻飘感。如作抱球状,手臂可如拉手风琴一样舒缩;如作扶按状,手臂可上下提压;如作展翅状,手臂可上下波动。当然,手掌也应配合动作,可以手臂带动手掌,也可以手掌带动手臂。另外,在操作时还可以在这些姿式中任意变换,只要舒展自然就好。例如,可以先作展翅波动,然后过渡到抱球或扶按,因为展翅诱导飘化的作用最强,而抱球或扶按则比较轻松。在手臂活动的同时,身体也可以随手臂支援的节律轻轻晃动,或前后,或左右,或自由转动,身体的重心应随身体的晃动而游移。但这里必须注意,舞动手臂和晃动身体还是为了舒筋活络,还是引导自发动而仅仅是为了变换身体的重心和肢体肌肉的紧张中心,使轻飘感能顺利地产生和加强。因此,调身的操作必须与调息和调心的操作相配合,不能丝毫悖离飘的宗旨。只要时刻不忘这个宗旨,手臂和身体的动作就必定是轻微的,不会是激烈的。
当轻飘感已经产生,并且不断加强时,本来就是轻微的肢体动作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动作消失后,姿式也不是绝对的直立或危坐,还可能有下意识的,非主动操作的微动)。
从上述调身操作的情况看,初学者还是取站式为优,因为站式的身体活动最自由,容易通过肢体运动诱导轻飘感,坐式次之,卧式便无法通过姿式的变换诱导入静了。
到了化的阶段,肢体已经静止,因为化的感觉无须、也无法以肢体的活动来诱导。在此阶段,需要操作的是使形体感渐趋消失,这首先就需要使肢体静止下来,正在活动的形体是难以获得消失感的。因此,就调身操作来与,肢体从微动到静止,是从飘过渡到化的转折点。此后,形体感逐渐淡化,机体的一切感觉将随着调息和调心的操作逐渐都为气感所代替,整个身体逐渐完全“气化”。而当已经“气化”了的身体与外界宇宙之气融合时,形体的感觉就消失了。如前所述,最初消失时,原属于形体部分的气“浓度“还可能大些,因此还可以有模糊的、边界不清的形体感。随着境界继续溶化,形体之气与宇宙之气最终会均匀融合的。宇宙无边无际,形体便也无边无际,而无边无际之形体也就是无形体了。
在化的阶段,形体逐渐消失,姿式也就无所谓了,但应注意不选那些对形体感有拖累的姿式。站、坐、卧均可。此外,可以根据自己练功发展之需要而确定姿式的选择。例如,强身益智时,可取顶天立地之站式,开发潜能可取稳如泰山之坐式,等等,在此不逐一而论。
在化的最高层次还有形体操作吗?请参阅“调心”之最后一段话。
总结飘化功三调的特点:
不追求意守丹田,不追求腹式呼吸,不追求特定姿式,一切以飘化体验为中心,以其带动三调的操作。
本功法的注意事项:
飘的阶段完成后要及时转入化的阶段,不要贪恋犹豫,贪恋则可能着相。化的阶段,因为一切都已消逝,故应注意保持“一灵独觉”,不要使船失其舵。
关于练功的时间,本功法可每日练一至二次,每次练30~60分钟,以早晚清静时练为宜。此外,日间或夜晚的其它闲散时间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下面为练功治病的患者谈几句:
飘化功对许多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不特定的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类疾病,有些疾病可以能此为主要功法,有些则可以此作为辅助功法。确定以此功法为主或为辅,不但要根据病情,还要根据练功时的具体反应,故难有统一标准。一般说来,凡练本功时病患部位的感觉有异于平时者,继续锻炼都会取得疗效。
由于病患的阻碍,开始练功时三调的操作不可能理想,甚至做不完全。此时不必气馁,不必有心理负担,只要抱定飘化的宗旨灵活处理就是了,渐渐地一切都会步入正轨的。
我们已经知道,飘是身心合一,化是天人合一。到达身心合一阶段,疾病即应痊愈。但这里达到飘的阶段是高标准的,要求能把飘的感受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即时时处处能保持和体验轻松愉快、无所负担,那时疾病便已经痊愈了。(完)